读《穷鬼的上下两千年》后

  这是一本网络小说,历史类,大致可以归为基于中国历史虚构了一套世界体系,既是讲故事也是传达作者意志。穿越、金手指、后面没有填坑的一些主角能力,这篇小说令人诟病的一个地方是男穿女,刚开始还挺不适应,另一个地方是匆匆结尾,不过考虑到一是该说的说清楚了二是作者还是个在校大学生(2017年)也就无所谓了。

  单就故事来说,确实比较精彩,这个沾了中国厚重历史的光,但是不完美的地方也太多了一些,中途一度想弃了;至于作者的意志,是我猜的,我们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的国家,千载悠悠中,无数先贤为了“太平”二字奉献与奋斗一生,他们所经历的绝望、悲凉与残酷是我们感受不到的,但我们应该坚信这个世道会越来越好。

  后面一句没错,但不是我真实想表达的,有些东西可以说但不适合写出来,需要自己去看去体会。特别是那句“那为什么还会有我这样的人”。

  故事不长,总共就四百多章,一百万字多点,网络小说里面算是中短篇了。故事按照中国历史线来的,从战国末年先秦开始到现在,着重讲了两个时间段,先秦到大秦、汉末到三国初期,其他时间都是简单带过描述主角的孤独、执念与见证。

  故事开始即进入第一个大篇章,战国末年。

  秦国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是这个小说吸引我的地方,我是理/工科生,其实对历史提不起太多的兴趣,仅限于一些普通常识而已,这里面的那些历史名人都刻画的很饱满,虽然是虚构,但是不像历史书上那些人物正反过于鲜明和绝对,我也一向不认为一个正常人的好坏是很分明的,就像我们身边一些很讨厌的人也无法否认人家是有闪光点的一样。

  先秦到大秦帝国再到大秦灭亡的故事,主角争取、努力、执念与独行的故事,很生动、很精彩、很感人,但也仅限于此,哪怕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毕竟看的多了。到此时整个篇幅已经去了一半,现在后过头来看此刻弃了也可以,一个精彩的短篇故事,唯独小绿、画仙的陪伴与逝去成为心中的一种不平与遗憾。看完秦国篇我倒是很想去看看秦时明月,当时跳着看了几集感觉故事讲的乱七八糟摸不着头脑就懒得看了,现在好像有点懂。

  秦灭后主角的再次苏醒,让我出现了第一个意难平——端木晴。只身前行于时间长河之中,必定会经历无数的人与事,也肯定会有那么少数几个人与事会比较特殊。端木晴也许对于主角来说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不起眼的片段,但是单单从讲故事来说,作者在这里的刻画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当晚甚至失眠,也支撑了我后面一直看下去。前面有小绿和画仙的铺垫,这里端木晴让故事得以升华,主角长生不死,后面篇章写到过不知谁说的“长生的话或者做隐世的仙、或者做操弄人世的妖”,而你偏偏要为人,为了一个承诺、为了太平二字的执念,只身前行奔波几百年,值吗?

  主角立了七座坟,没有端木晴的,也许确实只是主角一个不起眼的片段吧。而我终究是意难平,特别是那句留言,一根竹条一句留言,要去关中寻药不用再去找她。

  顾楠在桌边站了半响,她不知道该做什么。
  或许她应该去找她。
  她慢慢地将竹条放在了桌案上。
  或许,她确实不应该再去找她。

  两个“再”字道尽一切。

  小说接下来的很大部分看着着实没劲,东汉末年虎牢关之战到赤壁之战,故事不怎么精彩,感觉文笔也不如前面秦国篇,可能这里面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导致混乱,也可能是我个人主观上对三国少了对大秦帝国那种敬畏而多了些偏见情绪,读起来比较乏味,完全就是前面的意难平支撑着我坚持看下去,不然早就弃了。

  小说第二个大篇章就是东汉末年到曹魏帝国建立。这里曹魏帝国是虚构的,也是主角独行几百年奋斗的结果,终于改变了历史,看到了太平,实现了承诺。赤壁之战时,那一剑直刺云里、那万箭穿身而过,为了此世太平。虽然是虚构的,虽然是小说,确实也展现出了一种无数先贤为了太平盛世而拼搏的情景,他们也曾绝望、也曾怀疑自己、也曾悲凉,包括我们现实中的近现代屈辱一样,正如开头所说的我国拥有厚重而悠久的历史,也曾有无数先贤为之拼搏。

  后面主角在他师父白起墓前的跪拜,我个人认为是第二次升华。前面有小绿、画仙和端木晴的铺垫,这里秀儿和玲绮的逝去倒显得平淡,跟后面归还托付一样升华了另一个层面的意思——见证。

  约莫五百年,见了几个盛世,跪在师父墓前归还当年的托付,也该放手了,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这世事总是留不住”。

  接下来几章简单写了一些对后世的见证,笔墨不多且直接结尾。我看网上有人称之为烂尾,我倒不觉得。虽然小说题目写的是两千年,前面五百年都是在为那个嘱托忙碌,并且只身前行,后面一千五百年的见证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两个故事从心境、感受和主线上面完全不同,衔接是完整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也是足够的,后面的故事没有的话会显得有些虐主,有的话会显得更加饱满,但我个人感觉从小说方面来讲更容易造成后面一千五百年的主线不明确导致小说前后两个部分割裂,除非单开第二部。

  小说看完了,整体而言,前面秦国篇写的相当不错,端木晴是我的意难平,后面跪拜师父归还嘱托让故事得以升华,主角前行路上人、事、物的刻画将其只身前行的孤苦、悲凉到平淡衬托的鲜明而又深刻。

  我感觉自己很容易被这种故事情节影响情绪。当年读神墓,中期某次主角完成任务而受伤无救,一步步走一步步脱下武器装备、一步步等待死亡而放弃回去找伙伴的情景我记到现在;残袍中主角的一次次挣扎记忆犹新;包括这篇后期玲绮逝去的那个情节,我沉默了好一会儿,意难平更不用说。